凤翔县历史名人

凤翔县古称雍,是周秦发祥之地、嬴秦创霸之区、华夏九州之一。凤翔县历史名人众多

周任,商太史。《千姓篇》载:商太史封在周地,雍(今凤翔县)东北有周城,称为周国。

秦穆公(前—前)名任好。都雍。伯翳之后。秦非子五世孙,秦庄公第二子。在位39年。创春秋“天子致伯,诸侯称贺”的霸主之业,奠秦统一中国之基,业绩卓著。

李淳风(公元-年),早在贞观(公元-年)初年,李淳风在李唐王朝就崭露头角了,而起因就是由于他的天文学造诣。

杨炎(一)唐代理财家。字公南,号小阳山人。天兴人。年,杨炎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提请改革赋税制度,废除以丁夫为本的租庸调制,成为中国赋税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奠定了明、清税制的基础。

毕鸾,男,明正德十一年()举人。重视农桑,发展教育。转工部提督漕河时创修水平闸、涵水洞,使当地人获灌溉之利,后知大理府。

宋承殷,明嘉靖三十八年()中乡榜,初授沔县教谕(学官)。以德行教育学生,有贫不能婚葬者,即予周济。升通山县令,薄赋省行,有凶豪经常违法,前令皆无法治理,其谕以大义,执法严明,恶风收敛。

李棨,举人,明万历三十九年()知凤翔县。任职期间,修学校、建县城南门,创修县志。居几载,人皆称颂。

袁应春,明万历举人,袁饷次子。历任灵台、平遥、夏县县令。

王必用,庠生,慷慨好义。清康熙三十年(),一村民因拖欠赋税银二百两,被官吏驱逐离乡,忧愁欲死,王必用知之全给贷纳。康熙六十年遭饥荒,出其麦谷一百七十余石,量口散给乡亲。

郑王选,清乾隆八年(),任四川奉节知县期间,捐赠救生船,重修县志,讼狱果断,民为立德树碑。辞职归乡后,为乡村人建义学,教子弟。

范巍,庠生,清康熙六十年(),遭年馑,粮价腾贵,出其麦石,减价平粜,救济贫困,又于每年冬寒,置棉衣周济穷人。

郑书玑,清朝刑部主事,接任山西赵城、沁源知县。后任吉州知州,所辖之地正逢饥荒,逃民未归,田多荒,芜丁粮未定,省衙规定由现有户贷纳,民众极为痛苦。其深入山、川,核实丁口、地荒实情,分别报请豁免,民感大德。

李际荣,清代人。本县北山地瘠民贫,赋税累欠,其代为纳银三百两。石桥至铁沟一带道路难行,曾捐资铺成石路。

周铭,赋性慷概。清嘉庆二十五年(),出资购石请工,把东至纸坊口,西至纸坊河桥的一段土路铺成石板路,行人称便。

魏相,自幼精心研究医术,临床50年,济生甚众。清咸丰初,经陕西巡抚推荐,赴京为某大臣诊病,药到病除,一时誉满京都,受皇帝召见,授医学博士衔。归家后,著有《杏林集》,终年82岁。

郑士范,字冶亭,清道光二年(),乡试第一。在贵州历任印江、安化、贵筑知县及平越知州。所到之处,重视兴教办学。后回凤翔故乡,晚年居家著述。著有印江、安化、贵筑、平越诸志,《春秋传注》、《朱子年谱》等若干卷。

张义泰,邻里有贫不能婚葬者,有求必应。置车一辆,牛一头,备作穷无耕具者使用。清道光二十六年()饥荒,出粟数十石,救济贫困。

张湖,自幼家贫,勤苦为农,后渐富有,捐地17亩,兴办村学。清光绪二年()遭荒,将积存的所有粮食散给村民,约期偿还。灾后,将所收粮食全部捐出,重建学校,更立章规,请师教生,村人送“义重斯文”匾一面。

王锡桂,以经商致富,疏财仗义。清光绪年间,同岐山武文炳等集银两,在县城内北街创立“宗铭书院”。还捐修西街义学;筑尧奠桥;给穷人舍棺木,施棉衣,因多义举,授五品衔。

郑颐,清光绪年间秀才。曾任陕西省立高级中学国术教师。爱好武术,16岁得少林正宗。23岁18般武艺精通。27岁又学得西路杰出技击名家李树基的《神仙拐法》、《点穴法》,并练有金镖。百发百中。

王德纯,精通医学,兼好天文。著有《济世常春》10卷,《天文图解》4册。

苟万选,清光绪年间两次饥荒,出粮数百石,救济饥民。

张建邦,宋代张横渠第二十四世孙。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于凤翔张公祠讲学教生,不遗余力。清光绪年间,知府尹昌龄赠“廉公勤勚”匾额一面。

刘源森,孝友好义,尊崇理学。清举副榜。光绪年间任咸阳县教谕,以俸金修学舍、教士子;荒年助县办赈。与岐山武文炳、凤翔王锡桂集资创建“宗铭书院”。废科举后,协助县兴建中学、师范、蚕桑学堂。民国19年(),甄寿珊在凤翔召开军队整编大会,成立“西北民军”,曾赋《百鸟朝凤》诗以志。

王丕卿(一)又名肇基。凤翔县城关镇王家河人,清秀才。年任县政协副主席,主编下限至年的《凤翔县志》。

窦应昌(一)字瑞卿,号敬斋。凤翔县柳林镇宋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举人。清末任凤翔县正谊书院山长及劝学所长。

刘治洲(—)字定五,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乡八旗屯村人。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教育工作。年7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linzx.com/lcxxx/1042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