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经山西的黄河河段是条界河,河西面是陕西省,南面是河南省,总流长公里。黄河山西段是九曲黄河上最为壮观、最富传奇的一段河流,沿着山西黄河走,你可以领略到大河上下沧桑巨变、万千气象,还可以感受到黄河地名文化的神奇魅力,了解到许多山西黄河古今地名的历史情结。
湖盆涸,长河出
流经山西的黄河段由汾渭湖盆等演变而来。根据地质钻探资料和地质学家研究考证,今之黄河流域在早、中更新世期间,存在着几个非常大的湖盆,如汾渭湖盆(囊括今黄河之东的汾河流域和黄河之西的渭河流域),而汾渭湖盆中又含有若干较大湖盆,如三门湖盆(位于今芮城、平陆一代)。这些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集水系统,控制着当地的河系发育。随着气候、地质条件的变化及河流的溯源侵蚀袭夺,各河段逐渐连通,湖水通过出水口排泄而逐渐萎缩、干涸,终于形成了统一的长河——黄河。黄河各段的连通并非同时,湖泊完全疏干变成河流也不一致,汾渭湖盆干涸、黄河山西段形成大致在50万年至万年间。之后,又经过漫长的自然发育及人为制约,黄河山西段才形成今日之地理特征。
北牛南马
黄河进出山西省有一个有趣的称谓:北牛南马。从内蒙古自治区蜿蜒而来的黄河,自偏关县老牛湾折入山西境内,飞流南下,至芮城县凤凰嘴再以近乎90度的方式折向东,于垣曲县马蹄窝出境,流入河南省,故称北牛南马。
老牛湾是黄河进入山西后的第一个拐弯处,老牛湾村是黄河进入山西后的第一个村庄,老牛湾的名字源于一个美妙的神话传说。相传老君爷驾神牛开拓黄河,行至此处,神牛被前面明灯山的灯火惊吓,绕了一个大湾,故名老牛湾。当地民谣:“九曲黄河十八弯,神牛开河到偏关,明灯一亮受惊吓,转身犁出个老牛湾。”老牛湾还是由东向西的万里长城和滔滔黄河四度相交中第一次握手的地方,山河壮丽,风景迷人。明朝时曾建有老牛湾堡,屯兵御敌。在老牛湾堡紧临黄河的山崖上,有一座至今仍保存较好的砖砌空心敌楼,雄踞崖上,俯视黄河。今老牛湾已成为游览胜地,旅游区由三湾一谷组成,分别是包子塔湾、老牛湾、四座塔湾和杨家川小峡谷。老牛湾南面不远,是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其库区在晋蒙峡谷之间绵延数十里。
黄河老牛湾
黄河流出山西的地方垣曲县马蹄窝,相传因大禹治水时留有马蹄印痕而名。这里是山西省海拔最低的地方,仅米。年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原址已被淹没。
壮美万家寨
年3月9日,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向毛泽东主席汇报工作时,谈到山西缺水,拟从黄河引水济晋。毛泽东赞许说:“汉武帝时就能坐龙舟在汾河上行驶,可见当时汾河水量很大。现在汾河水少了,黄河流经山西公里,理应对山西有所贡献。”60年过去了,山西引黄济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其中最著名的工程就是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
万家寨黄河水利工程枢纽
万家寨位于偏关县城西近30公里处,地处黄河东岸一孤峰上,三面环崖,一面临河,地势十分险要,相传明万历年间兵部右侍郎、蓟辽总督万世德于此建寨设防,故名万家寨。此处河流狭窄,水流湍急,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年,国家拟在此建万家寨水电站,并进行了勘察,后因中苏关系恶化,苏方撤走专家,建站之事遂停。年,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重新立项,年开工,年全线建成。该工程是山西省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一座以供水、发电为主,兼有防洪、防凌等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由万家寨水利枢纽、总干线、南干线、联接段和北干线组成。雄伟壮观的主体工程位于黄河北干流托克托至龙口峡谷河段,左岸为山西省偏关县,右岸为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混凝土重力坝高90米,库容8.9亿立方米,装机万千瓦,每年向山西和内蒙古供水14亿立方米,其中向太原市供水6.4亿立方米,朔州、大同供水5.6亿立方米。引水线路总长公里,其中地下隧洞总长公里,时为世界第一。年首台机组发电,年全部机组发电,年引水到太原,大大缓解了山西省城严重缺水状况。
龙口雷声
山西黄河大北干流(晋陕峡谷)上有三处著名的险口:龙口、壶口、禹门口。龙口位于河曲县城东北15公里处,这里黄河两岸石壁陡峭,怪石倒垂,河床崎岖,形似龙口,水流落差大形成瀑布。龙口之上为龙壕,平均宽度约米,挟持其中的黄流从龙口喷射而出,声若雷鸣,十里可闻,故旧志称其为“龙口雷声”,是河曲县古八景之一。今已建起龙口水利工程,主要任务为发电和对万家寨电站调峰流量进行反调节,保证黄河干流万家寨至天桥区间不断流。
黄河龙口水利枢纽
娘娘滩与太子滩
黄河跃出龙口后,进入山间谷地,河面豁然开朗,水流变宽变缓,主流在沙卵石河床上左右摇摆,形成若干沙洲小岛,其中最著名的是娘娘滩和太子滩。两滩遥相对峙,如孪生而置河中央。娘娘滩背靠龙口,岛上树木参天;太子滩从河中直拔数十丈而起,陡峻异常。相传汉高祖刘邦驾崩后,吕后专横,将代王刘恒与其母逐出京城。刘恒母子为避迫害,北来偏居,见黄河小岛与世分隔,便在两岛上居住下来。吕后篡政失败后,刘恒被拥为文帝,其母被尊为太后,后人便称两岛为“娘娘滩”“太子滩”,流传至今。此事正史无载,虽属传说,当地民间仍津津乐道。
娘娘滩
太子滩
娘娘滩是黄河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小岛,有“天下黄河第一滩”之称,为河曲县楼子营乡的一个自然村。岛上居民皆为李姓,自称汉李广后人。他们饮黄河水,耕河滩地,并以泛舟打渔为生。岛上人家环水而居,房舍掩映在桃、李、杏、海棠树中,鸟语花香,田园如画,犹如蓬莱仙境。据载清代时岛“广可五顷”,今不过亩。最多时曾住着多口人,现常住的只剩一些年长者。年轻人大都搬到了县城里,逢年过节才会回来。岛上原建有圣母祠,后毁,仅存清代石碑数通。
神奇天桥峡
天桥峡
天桥峡位于河曲县与保德县间的黄河段。此地峡深谷幽,两岸峰峦延绵,峡底急流翻滚,涛声震响山谷。几座犬牙交错的礁石横亘险滩中央,相互搭成一座座拱门,急流从拱门中冲过,浪花腾涌,水雾排空,气势颇为壮观。严冬时节,峡中河水积冰成桥,形状有拱形的,有斜面的,还有不知名状的,堪称巧夺天工之作。行人可通过冰桥往来于黄河两岸,犹能听到冰桥下涛涛水流声,人们便称这冰桥为天桥,天桥峡之名也由此而来。天桥峡附近有天桥村。古人题咏曰:黄河东去水迢迢,云卷雷奔浪涌潮。两岸高山成地险,半天横石号天桥。势凌三峡源流远,名冠百川气脉饶。漫为应期清始现,于今玉烛四时调。年,于天桥峡建起一座低水头、大流量的径流式水电站——黄河天桥电站,造福秦晋,昔日天桥奇观为壮丽拦河大坝所取代。
碛口街上尽是油
碛口古镇位于临县城南48公里湫水河和黄河交汇处,历史上是晋西北有名的水旱码头和商品集散地,有“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碛口古镇
碛口西南数百米的黄河上,有波涛汹涌的大同碛,碛口的繁荣缘于大同碛的惊险。大同碛号称“黄河第二碛”,是一段近米长的暗礁,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黄河行船,谈碛色变”,除了极有胆识的老梢公,几乎没有人敢在碛中行船。碛口遂成为黄河大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并由此而得名。明清至民国年间,陝、甘、绥、蒙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由河运而来,到碛口后,转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离石、吴城,再转运至汾阳、平遥、介休、孝义和太原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的物资经碛口转运到西北各地。民国《临县志》记载:“碛口古代无镇,清乾隆年间,河水泛滥,冲没县川南区之侯台镇及黄河东岸之曲峪镇,两镇商民大都移居碛口。”此后,碛口古镇日渐繁华,鼎盛时期各类商号店铺迖多家。据民国20年()统计,每年从绥远磴口航至碛口的货船不下余艘。加上山西、陕西的船只,每天碛口停泊50余艘,装卸货物不下百万斤。当时航运货物以食油、皮毛、粮食及瓷铁布匹等日用品为主,仅食油每天至少有几万斤,故有“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走满街流”之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碛口还是华北通往延安的主要运输口岸。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东渡黄河,曾夜宿碛口镇,后转到西柏坡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公路、铁路运输的发展,航运逐渐萧条。
大同碛
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碛口雄美壮观的黄河风光与积淀丰厚的历史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已形成了以碛口古镇为中心的碛口旅游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刘志丹殉国三交镇
三交渡位于柳林县城西南37公里处,屈产河、留誉川二水注入黄河形成的冲积三角洲上,渡口附近的三交镇原为中阳县四大镇之首。因地处中阳、石楼及陕西清涧三县之间,故名三交。
三交渡是黄河大北干流上一个有名的渡口。其渡东通暖泉、石楼,东北通柳林、离石,西渡黄河上通陕西绥德、下通清涧,为水陆交通之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魏将吴起曾在三交渡附近构筑城堡,西抗强秦。明崇祯十七年(),农民起义将领闯王李自成由此渡黄河,挥师北上,直捣京师。民国25年()2月,东征红军曾在此渡河,击退晋军河防守敌,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在三交镇组建了山西省第一个红色政权——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同年4月初,三交镇又被晋军占领。4月14日,在再次攻打三交镇的战斗中,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亲自来到前沿阵地指挥战斗,不幸壮烈牺牲,血洒疆场,年仅33岁。毛泽东为刘志丹将军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朱德、林伯渠等中央领导也都题词。在刘志丹将军牺牲的三交镇南一公里处的党家寨鏊子圪达,现建有刘志丹将军殉难纪念亭,每年有大量游人前来瞻仰。三交红军东征纪念馆、红军东征坪上渡口纪念碑、红军东征浮雕与刘志丹将军殉难纪念亭等红色景点连成一线,已成为三交镇黄河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交镇
年,三交镇被划入新成立的柳林县。年,因与临县三交同名,柳林县三交镇改名下三交镇。
延水击鼓、永和升堂
永和县城西35公里处的永和关,曾是黄河东岸历史悠久的雄关之一,也是山西省西去陕西省的重要渡口之一。关始建于隋,《隋书·地理志》龙泉郡:永和县,有关官。《元和郡县志》隰州:永和县“以县西永和关为名也”。当地传说,永和建县之初,县城设在黄河岸边的永和关;而黄河对岸的陕西省延川县,也把县城设在与永和县一河之隔的延水关。因为两个县衙离得太近,不是“延水击鼓、永和升堂”,就是“永和击鼓、延水升堂”,相互干扰,影响办公。于是双方上奏朝廷,两县各自退后70里重筑新城。此事虽属传说,但现在的永和县城和陕西延川县城,分别离永和关和延水关70华里确是事实。
永和关
随着历史的发展,昔日雄伟的永和关仅存有部分遗址,新建的黄河大桥代替了曾经繁华的古渡口。改革开放以来,永和县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发永和关旅游景区,古朴雄浑的自然风光与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大型革命历史故事片《解放大西北》《巍巍昆仑》等曾在此取景拍摄。
红军崖
永和县永和关村不远处的滔滔黄河东岸,有一处悬崖峭壁上赫然写着“红军崖”三个红色大字,红军崖得名源于12名红军战士英勇悲壮、气吞山河的感人故事。
红军崖
民国25年(),红军东征取得重大胜利后,随即回师西渡陕北。当时,有12名掉队的红军伤病员为追赶大部队,到达了离永和关渡口不远处的黄河东岸石崖边,准备寻机渡河。这里崖高数十丈,直立如刀削,水流湍急,乱石如磐,为避开守关敌军,他们从高崖上滑下,躲藏在半山腰中的一个石洞里。不料被敌人发现,敌人纠集兵力包围了石崖,封锁了路口。战士们几次设法突围都受挫,在石洞里坚持了几天几夜后弹尽粮绝。这时,敌人喊话劝他们投降。英勇的红军战士宁死不屈,一个个纵身跳入奔腾的黄河里。敌人撤离后,当地老百姓自发打捞红军战士的遗体,却未捞到一具。为了纪念为国捐躯的红军战士,人们便把这座石崖叫做“红军崖”。如今,红军崖已成为永和县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天造地设乾坤湾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最神奇的要数乾坤湾。
乾坤湾位于山西省永和县与陕西省延川县之间的黄河晋陕峡谷中。黄河在这一带蛇曲前行,撞山击浪,左旋右转,画出了几个S型大弯。河东山西一侧有英雄湾、永和关湾、郭家山湾、河浍里湾、白家山湾、仙人湾和于家咀湾,河西陕西一侧有漩涡湾、延水湾、伏寺湾、乾坤湾、清水湾等。其中,在永和县打石腰乡河浍里村与陕西省延川县伏义河村的两座山峰间,黄河陡然旋了一个度的S型大湾。登高远眺,这个S型大湾道酷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阴阳图,河浍里村、伏义河村就像太极双鱼图的两个眼睛,天设地造,十分神奇。这幅铺展在天地间的的太极阴阳图,成为整个乾坤湾中最震撼、最恢宏、最美丽的景致。传说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曾在此仰观天象,俯视河山,依据天地万物的兴衰变化创立了八卦,定乾坤、分阴阳、论吉凶、讲变通,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乾坤湾
年,乾坤湾被批准为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命名为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黄河蛇曲是我国干流河道上规模最大、保留最完好、分布最密集的蛇曲群。站在乾坤亭上极目远望,眼前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黄河犹如一条巨龙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间奔腾不息。河抱着山、山依着河,河里有山、山中有河,一山一水、一阳一阴情趣无限,令人陶醉。目前,山西永和县和陕西延川县均分别在黄河两岸开辟了乾坤湾旅游景区。
黄流滚滚入壶中
凡是到过黄河壶口瀑布的人,无不为她波澜壮阔、排山倒海的气势所震撼。壶口瀑布地处山西省吉县龙王辿,河西岸是陕西省宜川县境。滔滔黄河在晋陕峡谷中穿行到此,由多米宽乍缩为50余米宽,敛水成束,倾泻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巨大瀑布,形如茶壶注水,故名壶口。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洪波汹涌,飞流悬壁;浪花飞舞,水柱冲天;怒涛如雷,云雾横生;夕阳斜照,彩虹浮空。观之既惊心动魄,又赏心悦目。特别是金秋雨季,千溪万壑之水汇聚,河水秒流量增加到0立方米以上,主、副瀑布连成一片,呈现出排山倒海之势,场面蔚为壮观。
壶口瀑布
巨大瀑布由壶口跌入深槽,形成雷首雨穴、千丈龙槽、水里冒烟、彩桥通天四大奇观。此外,壶口景区内还有孟门夜月、石窝宝镜、禹帽夕照、旱地行船、天造神桥、明代码头、内地长城等诸多景点。历代文人游客在壶口留下大量的诗文歌赋。清刘龙光咏壶口:“黄流滚滚入壶中,九折波澜此地雄。禹治功成留缺陷,往来舟楫一时穷。”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诗人光未然、音乐家冼星海在壶口瀑布壮丽情景的激励下,谱写出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威武的战歌,曾经唤起亿万民众为中华民族的命运而战斗。
壶口瀑布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山西、陕西两省共有的旅游景区,每年来参观的游人不计其数。台湾特技演员柯受良驾车飞越壶口瀑布,山西吉县农民朱朝辉骑摩托车飞越壶口瀑布,也都曾轰动一时。
责编:姣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