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古村落是一种不可多得、内涵丰富、能满足都市人需求的人文旅游资源。古朴的民俗民风与美丽如画的乡村田园风光交织在一起,表现出独特的旅游观赏价值。
黄河沿线古村落遗存丰富,现存省级以上中国传统村落40处,构成山西沿黄河区域特有的流域文化景观。古村落是黄河文化气象万千与历史变迁的见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和山西旅游三大板块的崛起,旅游为黄河沿岸古村落的再生与复兴带来契机。
近年来,古村落旅游逐渐兴起。黄河板块古村落密集呈串珠沿河分布,而且不乏老牛湾等招牌名村名镇,旅游吸引功能强,开发潜力大。但目前除少数几个4A景区外,大部分古村落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那么,在全域旅游发展的今天,黄河流域的古村落又该如何搭上旅游的班车,实现保护与开发双赢的局面?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山西是中国北方古村落遗存最多的省份,全省保存较好的古村落有多处,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处。其中,仅黄河流域就有40多处。古人选址布村的智慧与今日文化旅游融合大格局不谋而合。这些古村落,成为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文化注解。
因旅游“死而复生”的塔尔坡
暑假旅游高峰刚刚过去,云丘山塔尔坡古村再次成为最受游客欢迎的古村落之一。用山西省古村落遗产保护与遗产旅游专家邵秀英的话说,塔尔坡古村走出了一条景区依托型的旅游保护开发之路,值得借鉴。
不少古村落,都保留有古民居。位于云丘山深处的塔尔坡村不仅保留着原始的居住理念,建筑还十分特别,可以说是民居建筑活化石。这里的房屋都是石头建成的,千年不倒,现遗存有窑洞60余间,完整院落26座。这里院落与窑洞相通,犹如迷宫,随处有路可走,很容易迷失方向。
古村依山而建,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原名榻耳坡,因老子李耳云游天下曾下榻于此地而得名。后世道家闻名而至,并和当地山民结邻而居,渐成村落。走进这座古老的小村,仿佛是一处与世隔绝的好地方,古村隐匿在山清水秀的幽静峡谷中。不喧嚣,不浮躁,原汁原味的带着泥土气息的土屋、窑洞、石板路。
过去,这里交通闭塞,民生艰难。年过花甲的村民陈怀生告诉记者,以前,景区还没有开发的时候,村民出山只能走山间河道,一到雨季,山洪下泻,这里就成了与世隔绝的地方。由于山上土地贫瘠,老百姓长年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很多年轻人都想方设法出去谋生了,村里只剩下我们这些老弱病残。”
幸运的是,塔尔坡古村迎来了云丘山的旅游开发。如今,陈怀生不仅住上了水电暖齐全的新房,旧房子也得到了修缮保护。而他们也由村民变成了景区的工作人员。坐在窑洞和小院子里,为游客蒸花馍、磨豆腐、炸油糕。
“现在村里每天都有小戏唱,每天都有活动搞,热热闹闹,充满欢声笑语,外出的年轻人也都回来了。”据陈怀生介绍,得益于云丘山景区的开发,山沟里以塔尔坡为代表的一批千年古村落都重现生机,村民们也都过上了比较富裕的生活。
如今,陈怀生的工作就是牵驴为游客拍照。从曾经食不果腹的乡间野老到按时上班的景区员工,从破败不堪的民居到如今的民俗展览馆,陈怀生真切感受着古村落因旅游而兴的利好。
借助乡村旅游,不仅使当地村民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千年古村也得到了有效保护,更为重要的是,外出的村民回流,为古村落注入了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和生气。据景区负责人介绍,在云丘山的后续开发中,周边的十多个古村落都将采取这种旅游保护开发的模式。
塔尔坡古村的成功证明,适度合理的旅游开发,是古村落保护和恢复生机的有效模式,而古村落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基因,也为旅游带来了更具吸引力的元素。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老牛湾,长城与黄河在这里握手
九曲黄河一泻千里,她穿过千山万壑,越过数不尽的坎坷崎岖,不畏一切地向前奔腾;而雄浑壮美的明代长城也从这里走过,长城文化和黄河文化在这里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于是,在黄河岸边、在长城脚下,一个名叫老牛湾的小山村走入了人们的视线。
老牛湾村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入了“中华传统古村落”名录,在山西省入选的古村落中,老牛湾古村落是唯一的一个获得传统建筑、选址格局、传统文化全A评价的村子,足见其历史文化地位。
老牛湾三面环水,一面连山,呈牛头形状,有黄河入晋第一村、天下长城第一墩、一唱雄鸡闻三县的美誉。村内到处都是错落有致的石头窑洞,几百年的窑洞随处可见;石碾石磨、石杵石臼随处可见;石人石马、石仓石柜触手可得,这是一座用石头堆砌而成的古村落。
山西老牛湾居民很分散,其中吕姓占绝大多数。据村中吕姓居民讲,他们的祖先是从洪洞大槐树迁来的。老牛湾紧邻黄河,人们世代以打渔为生。在上世纪30—40年代,除了打渔,纤夫也是谋生的工作之一。
“那时候的日子过得很是艰辛,在景区开发之前,村里凡是能干活的劳力都出去谋生了。曾经有段时间,村子都快成空村了。”村民吕扣说,要不是旅游开发,这个村子很可能就荒废了。
如今的老牛湾,随着景区的日渐成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吕扣的话说,年轻人再不往外跑了,跑出去的也都回来了。
“现在家家户户都搞起了农家乐,我们把打来的最新鲜的黄河鱼做给游客吃,还免费给他们当导游,给他们讲老牛湾村的历史。”
“老牛湾是一颗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明珠,是一个国际级旅游度假资源。一定要用‘大长城、大黄河、大老牛湾’的视角,用现代服务业的理念,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理念和全域旅游发展的理念,高起点、全视角规划设计,使其成为世界知名特色旅游目的地。”这是去年召开的老牛湾开发专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给出的意见。
年3月,山西普惠旅游正式开启对老牛湾景区的投资开发计划。普惠公司仅仅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投资逾万元,就使老牛湾这个沉寂了十四年的特色景区具备了开业的条件。年9月27日,老牛湾景区重新开张迎客。
在普惠公司的规划图上,记者看到,该公司将以老牛湾景区为龙头,打造晋蒙黄河峡谷风情游和边塞长城军堡游等组合的百里黄河边塞风情旅游线。而尤为重要的是,此次偏关县人民政府对老牛湾景区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引入了社会资本主导,最重要的是同步改善了景区与农民和农村的关系,即在景区建设的同时,把农民致富的问题嵌入进去,统筹规划、共同发展。
“老牛湾是长城和黄河并行的握手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品相非常珍贵。”山西省旅游景区评审专家邵琦表示,如今,老牛湾村的旅游开发,既保护了老牛湾的历史风貌,更强调了古典与时尚的结合,乡村与旅游的融入,值得借鉴。
碛口,商贸重镇借力旅游繁华重现
“驼铃整天响,船筏日夜忙,商贾满客栈,碛口赛苏杭……”这首流传已久的竹枝词,道出了碛口古镇多年前的繁盛之景。
碛口,位于黄河晋陕峡谷中部,南临著名的孟门古镇,因黄河大同碛而得名。古镇原为军事要冲,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黄河水运一跃成为我国北方著名商贸重镇,西接陕、甘、宁、内蒙古,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之枢纽,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
时光流转,随着运输功能的完善,昔日的“水旱码头小都会”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由于地处贫瘠的黄土高坡腹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里的老百姓都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日子过得很是不易。
所幸的是,贫穷并没有将文化的印迹抹去。古镇所保有的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成了如今碛口人民引以为傲的资本。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民居、码头等,几乎涵盖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更为难得的是,古镇至今还保留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
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奔腾不息的万里黄河、山峦起伏的黄土高原、独特的人文景观交织展现,形成了以碛口古镇为中心的碛口旅游区,相继获得省级风景名胜区、首批省级地质公园、首个省级旅游扶贫试验区等称号。
刘倩倩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碛口姑娘,年苏州大学毕业后,她没有选择留在繁华的大都市,而是义无反顾地带着男朋友回到了碛口老家。
“首先,我留恋黄河边的这一方水土,留恋这些古街古巷,其次,近年来家乡旅游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随着沿黄公路的建成通车,碛口的明天肯定会越来越好。”回到碛口的刘倩倩,办起了旅行社,经过三年的用心经营,她的旅行社已逐渐成为当地旅行社中的行业龙头。
“每天都要接待上百人,虽然苦点累点,但很踏实满足。”刘倩倩告诉记者,以前上学的时候,她的愿望就是走出大山,后来,随着家乡旅游事业的发展,村民的生活在一天天富足,她就慢慢改变了想法。
“如今,我过得挺知足的,生活安定,还能守着父母,不离故土。每晚枕着黄河岸边的涛声入睡,早上起来炊烟袅袅,鸡犬相闻,这正是我想过的生活。”
中国文物学会原会长罗哲文说过:“古村落不是摇钱树,在旅游大开发的背景下,古村可以利用开发,但必须贯彻修旧如旧的原则,若利用不好,不仅会影响保护,甚至会造成建设性破坏。”
碛口古镇秉承罗哲文的理念,贯彻修旧如旧的原则,不仅保留了原来的风貌,还为古老的房屋强筋健骨。而随着沿黄公路的贯通和不收门票的管理方式,碛口注定将成为黄河岸边一处凝聚更多人气的古镇。
黄河流域古村落的文化旅游基因
黄河沿线古村落遗存丰富,现存省级以上中国传统村落40处,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名镇16处,分别占全省的13.6%和12.6%。
“这些古村落沿黄河干流呈带状分布,在偏关—河曲、临县—柳林和乡宁相对集聚,她们如镶嵌在黄河岸边的颗颗珍珠,将大河文明串起,让大河风光充满生机,构成山西沿黄河区域特有的流域文化景观。”
邵秀英告诉记者,目前,黄河板块8处4A景区中,依托古村镇景区占1/2,即鹳雀楼、普救寺、李家大院、云丘山。此外,还有碛口国家级风景区、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永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万家寨水利枢纽、蒲州镇和荣和镇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李家山村中国景观村落以及众多未申A的古村落旅游地等等。
任何聚落景观都有其内在“基因”,存储在古村落里的文化基因,把黄河黄土的千年浪漫情怀演绎传承。
“以老牛湾为代表的古村为明代长城防御系统的屯兵城堡,古村落因军事防御而生,却因水运码头而兴,凸显晋西北边塞商贸与军事城堡烙印;沿黄吕梁段是黄河水运、晋蒙商道的重要组成,从碛口到柳林,水陆码头与合院式立体窑洞集聚,演绎了晋陕峡谷一段辉煌璀璨的河运渡口文化景观;黄河在龙门破门而出晋陕峡谷,岸边蒲州、荣和等名镇历史悠久,古村落多建于明清晋商繁荣时期,院落建筑气派,与殷实、深厚的晋商、河东文化相匹配。”
无论是村落建筑、规制、布局等物质景观,生产、生活方式,乃至语言、风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景观,都印证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成为黄河山西段特有的景观意向,成为黄河儿女寻找乡愁的寄托。
邵秀英说,散落在黄河岸边的古村落,或因军事防御而生,或因漕运渡口而兴,或因耕读传家而兴,距今都有年以上的历史。
“无论是军事古堡,还是商埠古道、民居院落,古村落是黄河文化气象万千与历史变迁的见证。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和山西旅游三大板块崛起,旅游为沿岸古村落再生与复兴带来契机。”
景区植入,让古村落步入旅游舞台
古村落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地方,以其遗产聚落景观和“原生态”民俗风情为城镇居民提供别样的乡愁体验。而乡愁,正是牵动旅游目的的一个重要组成。
“黄河板块古村落密集呈串珠沿河分布,而且不乏如长城与黄河握手———老牛湾,世界百大濒危文化遗址———碛口,万里黄河上唯一有人居住的小岛———娘娘滩等独占性强或国字号招牌名村名镇,旅游吸引功能强,开发潜力大。但目前除阎景村(李家大院)、西厢村(普救寺)、塔尔坡村(云丘山)等少数几个4A景区外,大部分古村落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邵秀英认为,旅游是实现古村落保护与社区发展兼容的理想产业选择,但古村落“活态”遗产的属性,决定了古村落旅游发展既不能等同于一般的遗产旅游,不能像文物一样凝固式“陈列”,也不同于一般的乡村旅游,可以大拆大建。
“由于古村落‘生活着’的遗产特点,古村落旅游是对文化遗产的适度开发利用,是旅游要素在古村落的微量与巧妙植入,景区植入是古村落旅游的特质。”
邵秀英强调,当古村落成为旅游地,景区的理想表达是“生活式”的景区或“景区式”社区,即旅游发展中对村落和住民的最大尊重,对遗产文化的最好保护和传承。
“‘生活式’景区如‘村落中的景区(丁村)’或‘景区与社区’叠置(碛口),‘景区式’社区强调保留古村遗产魂与核(云丘山与塔尔坡),尽量规避因旅游开发导致村落全部搬迁‘景区替代社区’的空壳化现象。”
而从旅游经营管理角度,古村落景区旅游开发有封闭景区、半封闭景区和开放式景区三种形式。封闭景区一般为景区替代式,以门票管理为基本特征,譬如阎景村李家大院;半开放式景区也有门票,但景区与社区叠置,原住民与游客同处,符合古村落旅游特质,譬如老牛湾;开放式景区一般景区社区叠置但以免收门票为基本特征,景区开放,居民生活在景区是比较理想的古村落景区表达模式,但往往旅游要素配置不足,譬如碛口。
“所以,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利用一方面要避免旅游要素的过度植入而替代村落社区,即过度景区化导致古村景观意向消失,同时也要规避旅游要素缺失的原生态景区导致旅游效益受限。”邵秀英说。
培育黄河流域上的文化大餐
那么,黄河流域的古村落开发究竟该如何定位呢?
“古村落在黄河板块的角色,一要立足黄河板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格局,找准位置,‘古村落是寻乡愁、慢旅游的地方’;二要发挥古村落活态遗产的特性,让遗产说话,做黄河板块文旅发展的排头兵;三要与对岸差异化发展。”
邵秀英将黄河流域古村落可选的旅游角色做了如下分类:
A:让古村落成为黄河景观大道旅游“驿站”。
黄河旅游廊道是晋陕峡谷山西段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最优组合,沿线千余公里,将形成水路与陆路集合、观光与体验结合、自驾与慢游融合的旅游廊道,将沿线40多个古村落串起。沿岸古村落可以作为黄河景观廊道慢享“观景台”、自驾车“加油站”、大河风光“观光码头”、黄河风情体验乐园、度假小镇,成为黄河景观廊道的旅游驿站。
B:让遗产说话,培育文旅融合“大咖”。
文旅融合是山西旅游发展特质和潜力股。沿黄古村落文化厚重,景观各异,是文物和非遗的载体,是文旅融合发展的最优选择。要改变传统古板的景区思维模式,让遗产说话,厚重文化轻松表达,培育碛口、老牛湾等市场认知度高、条件好的古村镇,打造山西特色的“文旅融合旅游目的地”,培育2—3个山西的“乌镇”“西塘”。
C:集群化培育黄河风情体验“慢城”和康养基地。
针对“有钱有闲”,都市休闲,小众高端市场,对黄河沿岸河曲、偏关,临县、柳林,乡宁、芮城等古村落(镇)相对集中区域,培育古村落“乡居”“慢城”“康养”“文旅小镇”等形式多样的“慢生活”旅游地,形成既高大上又能接地气的“生活共感型”旅游产品,提升多彩黄河显示度,再现昔日聚落振兴。
D:积极打造景区依托型的古村落旅游目的地建设。
以云丘山4A景区为例,通过5A景区发展,带动周边古村落旅游开发利用,位于“一主多辅”景区依托型古村落旅游目的地案例。
古村落文化遗产是山西文化自信寻根的宝地,更是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文化注解,必将撑起山西境内黄河流域旅游文化大发展的一片蓝天。
(本报记者毕树文)
责编:徐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