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马小花早在年前后,在孝感王店、小河以及相邻的应山县部分乡村,农民在农忙季节,运用民歌小调,由一人领唱,众人接和尾句,进行表演唱,当地百姓称之为“应山花鼓”。后来,该地的民间艺人在春节时运用这种唱法,配以踩高跷、划莲船、玩花灯的技艺,穿着戏剧服装,扮成折子戏人物,挨家挨户演唱。不久发展到东家以物点戏,如在门前挂菜,就唱《掐菜苔》;门前挂灯,就唱《观灯》;门前放把椅子,就唱《赶会》等。唱对了就给赏钱,否则白唱。日积月累,在栽秧锣鼓、民歌小调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北路子花鼓这一剧种。年前后,孝感的王店、小河;应山的宝林、杨岗等地出现了北路子花鼓的科班和班社。年,孝感小河的谈祭泰(别号脚鱼)组建了北路子花鼓戏班子,在青山口正式演出。演员有陈立哲、陈身玉、贺望林、刘乔松、芦太等。谈祭泰、田丁酉、陈立哲及其弟子陈身玉是名噪一时的著名演员,在孝感北部及邻县享有盛誉。民间流传歌谣说:“吃菜要吃白菜心,看戏要看陈苟金(陈立哲的小名);吃鸡要吃鸡胯子,看戏要看陈哈子(陈身玉的小名)。”他们演出艺术精湛,唱词通俗,对白用方言,风趣诙谐,并善于运用动作语言和眼神,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北路子花鼓剧种。这些演员身怀绝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陈身玉的代表作是《北拦马》和《何叶保写状》;陈立哲以演出《海罗墩》和《北拦马》见长;谈祭泰演出《活捉三郎》和《吊楼》时,万人空巷。GoodTimesinthefall
年,北路子花鼓开始用胡琴伴奏,逐步与楚剧融合为一体。至年,孝感北路子花鼓科班、戏班已有七个,艺人发展到百余人。演出地点有较大发展,北至信阳、柳林、罗山、宣化,西到随县、罗阳店等地。
解放后,北路子花鼓艺人聂金堂、刘鸿声、田银洲等人在花园组建了革新楚剧团,仍保持演出一定数量的北路子花鼓传统剧目。年,湖北省举行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由该团导演胡天宝、老艺人雷顺卿和武汉市楚剧团张叔仪共同整理了北路子花鼓《赶工》,并参加汇演,由该团李金翠、聂金堂、李素华分饰角色,配合演出,荣获演出奖。其中,李金翠获二等奖,聂金堂、李素华获三等奖。另,该剧组赵继明获音乐伴奏奖。
唐寿卿撰稿杨东升补充整理选自《孝感市文史资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