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底部可以留言和赞赏。
漫山遍野都是枣树。
枣树林的阳湾湾里是错落有致,坐西向东的一排排新旧不一的窑洞,窑洞人家下面是街道,街道下面是黄河,黄河对面就是山西柳林县三交镇一个叫做“房房岔”的小山村。
这里是绥德县最偏避边远的一个乡镇驻地,有一个和黄河有着密切联系的名字,叫“河底村”。距县城百十里,离外省山西却出门相望,抬头不见低头见。隔河呐喊一声,山西那面立刻就有了回应。百十户人家,五六百人口,七八家商店,两三家饭馆。饭馆的饭菜都是自产的绿色食品,黄河滩摘的青菜,自家喂的猪羊,还有土鸡蛋。烹饪技术粗糙,但分量充足,吃不了可以兜着走。一算账,便宜得让你直吐舌头。街上常有几只膘肥体壮的大狼狗在游窜,吓得你大呼小叫,其实那狗根本就没把你放在眼里,理都不理你,一看就是见过世面的大狼狗。
一到集日,山西那面的渡船就送过来一船船男女老少与货物过来赶集,河底街上就热闹起来。两省的方言口语交织着,互相模仿着,你学我的陕西话,我仿你的山西音,买卖不成仁义在,完了都会哈哈一笑。热情好客的河底人就拉着山西人到家里拉拉话,喝杯水、吃点枣,还硬要你带些瓜桃梨枣回去给老婆娃娃品尝。一来二去,隔河老乡就成了熟人,成了朋友拜识。更有两省年轻后生女子,不放过这赶集良机,互相搭话说笑,就偷偷溜到黄河畔的沙滩上谈情说爱去了,就面对青山面对黄河山盟海誓去了……这时候,人们忙得只顾赶集,谁也没注意到河畔上会发生什么事情。只有黄河看见了,它也不说什么,只是笑嘻嘻地看了几眼就匆匆向东流去。年轻人们于是就对上像了,就让大人选择良辰吉日,在黄河的渡船上,唢呐手吹吹打打办喜事。河底后生娶回俊俏的山西闺女做媳妇,山西后生也娶了河底漂亮的女子做老婆,结为“秦晋之好”。两省百姓更是亲上加亲,常来常往……
过去,河底村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很早以前,河底村叫“河坪村”。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食其力,倒也太平无事。忽然有一年三月连续刮了三天三夜老黄风,风一过瘟疫横行,村里接二连三就死了几条好后生。人们怕得求神问卦,到处寻求“艺人”消灾灭难。一天夜里,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王老汉隐隐约约梦见一个白胡子老汉走进来对他说“要消灾,改村名,一头抵住就太平。”说完转身走了。王老汉迷迷糊糊起来紧追那白胡子老汉,只见他走到坡上一棵老槐树下就不见了。王老汉只好回来把梦中之事说给村里人听,大家都说这是槐仙点化,指出了消灾的办法。全村人就到老槐树下点香烧纸磕头祷告,保佑全村老小平安。根据白胡子老汉说的“一头抵住就太平”的暗示,把“河坪村”改为“河抵村”。从此,村里果然相安无事,再没发生死人的事。因“抵”与“底”同音,后来“河抵村”就书写成了“河底村”。
现在,这棵老槐树依然长在河底村半山坡上,巍然屹立,苍劲挺拔,一直受到村民的敬畏。
河底也是一块红色的土地。
和河底紧挨着的沟口村,曾经是当年红军东征的桥头堡,红一军团在这里打响了东征第一枪。
一九三六年二月十七日,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联合发表《东征宣言》。为了寻找东征的渡口,周恩来、毛泽民、徐海东等人冒着漫天大雪来到沟口,扮成砍柴人,身穿羊皮袄在猯窝咀一带观察地形,为红军东征做渡黄河的准备工作。当时,绥德县苏维埃政府主要领导人李万春(化名罗武)、王学善(化名罗文)都是河底周围村里的人,他们积极组织了三、四百人的水手总工会,把河底、沟口沿黄河畔一带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积极分子艄工组成多人的水手连,河底的群众都是纯朴、厚道、豪爽的受苦人,红军要在这里渡黄河对他们来说就是天大的事,豁出命全力支持,昼夜加班砍柳树打造出8支木船供红军渡河使用。二月十八日,毛泽东、彭德怀在清涧袁家沟村发布东征作战命令。二月二十日晚八时,红一军团在沟口渡河开始,向山西三交镇挺进,打退三交渡口守军的敌人。二十四日,毛泽东、叶剑英等红军领导人也随同大军从沟口渡河东征。
现在,红军东征的故事至今在河底百姓中流传着。周恩来曾在沟口住过四天,村里李生贵是绥德县苏维埃政府首任几个部长之一,代号老朱。红军东征时他负责造船。周恩来与他接触频繁,了解到李生贵在黄河沿岸很有声望,就说:“老朱,你在黄河边很有名,干脆就叫‘朱有名’吧。”后来,李生贵就改名为“朱有铭”。此名字伴随他一生。
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陕北的每一道山梁,每一个村庄,每一条河流,都有与众不同的传说、故事和风土人情,让人惊叹与回味。值得一提的是,年,山西省柳林县刘财永先生投资万元,在河底村和黄河对岸的房房岔之间架设了由12组24艘大型铁船焊接而成的黄河浮桥,方便了两岸行人和车辆通行,促进了两省经济文化进一步交流。后因黄河洪水冲垮中断。河底乡也与年全县撤乡并镇而取消了乡级建制。但是,黄河涛声依旧,秦晋人民感情依旧,街上集市依旧,漫山的红枣与五谷依旧…..
走了一回就忘不了哦,这个黄河岸边的小山村——河底。
耿永君,全国优秀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教育学会理事。现任绥德县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绥德县黄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县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榆林教育研究》杂志副主编,《绥德教育》杂志主编,《文化绥德》、《绥德诗汇》编辑。处女作《初中生印象》年在陕西《教师报》发表。现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数十篇(首)。主编的《绥德文库散文卷》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年参与主编《定仙焉镇志》。个人文集《守望校园》一书于年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文章不错,点击下方“赞赏”
耿永君黄河岸边,大美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