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侵占东北后,加紧了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扩张,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件,使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的要求,适时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于年10月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名义在法国《救国报》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文件标注日期为8月1日,故称为《八一宣言》。《八一宣言》不仅开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制定之路,也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年七八月间,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强调,应在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人民战线。在共产国际新政策的影响下,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结合国内迫切的形势,适时地调整了自己的政策。《八一宣言》经过集体酝酿讨论,由王明执笔起草,经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同意后发表于法国《救国报》。《八一宣言》揭露了日本加紧侵吞华北和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面目,指出中华民族已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抗日救国是全体中国人面临的首要任务。《八一宣言》建议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的党派、团体、名流学者、政治家和地方军政机关共同成立国防政府,在国防政府领导下,一切抗日军队组成统一的抗日联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愿意做国防政府的发起人,工农红军首先加入抗日联军,以尽抗日救国的天职。
共产国际的指示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基本内容,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一致赞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西安定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即瓦窑堡会议)。会议通过了以《八一宣言》具体内容和政治主张为基础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指出,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瓦窑堡会议结束后,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于12月27日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阐明了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党的《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决议和毛泽东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它们使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系统化,给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国民党开明将领张学良、杨虎城、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等在《八一宣言》发表后对中共的政治主张表示赞同。年底开始,蒋介石便从国内国外两个途径与我党接触,年1月,国共两党派出代表在南京进行非正式谈判。不久,双方进入正式谈判阶段,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国防政府、国防军等具体问题进行交涉。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共同抗日。
(摘自年8月1日《吉林日报》)
(本文来源于学习时报作者:张久旭)
4.27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在北平爆发。图为被军警阻拦在北平(今北京)西直门外的近名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中学校学生,他们就地召开群众大会,发表抗日演讲。(资料图片)
4.28年12月17日—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召开的。
图为瓦窑堡会议旧址
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我国东北后,又发动了“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而国民党政府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淫威,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先后与日军签订了“秦土协定”和“何梅协定”,实际上把包括北平、天津在内的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奉送给了日本。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0月1日正式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公开发表。这个宣言是根据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反法西斯人民统一战线的精神提出的。宣言呼吁各党派各军队和各界同胞停止内战,集中力量一致抗日,并建议组成统一的国防政府和在国防政府领导下的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爆发了“一二九”运动,1万多名学生举行抗日示威游行,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在此期间,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于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11月下旬,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所派代表张浩(林育英)回到陕北,向中共中央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内容。
在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救亡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迫切要求对日本进攻以来的国内形势作一次正确的分析,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和政策,纠正严重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为此,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决议,中共中央于年12月17日至25日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
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参加会议的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和其他有关人员有: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刘少奇、秦邦宪(博古)、彭德怀、邓发、凯丰(何克全)、李维汉、吴亮平、张浩(林育英)、杨尚昆、郭洪涛等10多人。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要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那种认为不可能争取民族资产阶级与中国工人、农民联合抗日的“左”倾关门主义的观点,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会议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指出: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和卖国贼头子蒋介石,并指出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
会议还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提出红军行动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和猛烈扩大红军。
会后,毛泽东根据瓦窑堡会议决议的精神,于12月27日,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系统地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瓦窑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历史转折时期,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它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政治策略方面的基本经验,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遵义会议只对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作出决议,而瓦窑堡会议则解决了政治路线问题。
(本文来源于新华网责任编辑:曹征)
4.29图为东征前的红军将领。
左起:左权、彭德怀、聂荣臻、陈赓、孙毅、聂鹤亭
北京11月19日电年冬,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地区加紧扩大侵略,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高涨,蒋介石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为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把国内革命战争同抗日民族战争结合起来的战略方针,发展红军和苏区,准备东出与日军直接作战,中共中央决定,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从陕甘苏区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发起东征战役。
国民党太原绥署主任阎锡山为阻止红军,以所属晋绥军4个旅又1个团部署于黄河东岸黑峪口至禹门口公里地段筑碉守备;以5个旅“进剿”陕北,驻防于吴堡、葭县、神木地区,以1个旅置于河东柳林镇整补机动;以18个旅又1个团及骑兵军主力分散驻守太原、汾阳、临汾、长治、应县、大同地区及绥远境内。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红一方面军1.3万人集结在陕北永坪、延长之间及其以东地区,进行渡河作战准备。2月18日,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下达东征作战命令。其部署:第1军团3个师和第15军团1个师从绥德县沟口地段渡河,速占留誉镇,并向南发展,同第15军团取得联系;第15军团2个师从清涧县河口地段渡河,速占义牒镇,相机夺取石楼;方面军直属队随第15军团主力之后渡河。20日20时,东征战役开始。各军团在预定渡河点迅速渡过黄河,突破了晋绥军防线。接着向东进攻,至27日,共歼灭和击溃晋绥军5个团,控制了石楼、中阳、孝义、隰县之间的吕梁山区。
此时,阎锡山一面急电蒋介石求援,一面将入陕的晋绥军4个旅撤回河东,共集中14个旅编成4个纵队,从3月4日开始向红军反扑。红一方面军以一部兵力牵制敌第1、第4纵队,集中两军团主力,于3月10日在孝义县兑九峪地区击溃敌第2、第3纵队5个多旅另1个团的反扑,巩固了占领区。在此期间,河西的红28军等部,乘晋绥军东撤之际,迅速进占宋家川、吴堡等地,收复部分被占苏区。3月中旬,红一方面军实行分兵作战。以第1军团并指挥第81师主力为右路军,以第15军团主力为左路军,分别向南向北发展进攻,扩大战果;以第15军团一部及红30军和山西游击队为中路军,在石楼、中阳、孝义、永和、隰县之间地区牵制晋绥军主力,支援左右两路军的行动。16日,右路军南下,至4月1日,占领霍县、赵城、洪洞、临汾、襄陵、曲沃等县的广大乡村,并攻占襄陵县城,破坏同蒲铁路余公里。3月18日,左路军北上,以一部袭击晋祠,威胁太原,主力经岔口,向娄烦、岚县、兴县发展进攻,于31日在兴县以南曹家坡地区歼敌一部,后转至白文镇附近同东渡入晋的红28军会合。
此时,蒋介石调集重兵,企图围歼红军于晋西地区。红一方面军决定左右两路军向中路军靠拢,集中兵力相机歼敌。4月4日,右路军开始西移北转,克吉县,占平渡关至清水关各渡口,主力进至大宁、蒲县、隰县之间地区。左路军由康宁镇地区南下,在圪洞镇、金罗镇和师庄、三角庄地区三战皆捷后,进至大麦郊休整。随左路军行动的红28军,中途奉命转向黄河岸边攻击三交镇,军长刘志丹在战斗中牺牲。中旬,红军各部靠拢后,国民党军7个纵队向红军逼近。为避免不利决战,红一方面军于5月2日至5日从清水关、铁罗关西渡黄河,回师陕甘苏区的延长、延川、永坪地区。
东征战役历时75天,共歼敌7个团,俘敌余人,缴枪余支,迫使“进剿”陕北的晋绥军撤回山西,使陕甘苏区得以恢复和巩固。其间,扩大红军余人,筹款30万元,并在山西省20余县开展了群众工作,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本文来源于新华网责任编辑:张晓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