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年

脚上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571888.html

又要过年了,不由得又想起小时候老家过年的各种习俗。

“花花街”集

一直在记忆里搜索,是否是这个词汇,最终确认了应该就是这几个字,这是鲁北方言。老家农村的孩子过年,除了穿新衣、放鞭炮外,最爱的就是赶花花街集。花花街集可不是随便叫的,一是腊月二十之后的集才能成为花花街集,二是必须是大集。我们当地几个村子周围最大的集市是往南过省界--漳卫新河的张大庄集,行政区划已属于山东德州宁津县。农村的较大集市往往产生于省县交界之处,百姓互相交换生产生活资料,完全符合亚当斯密描述的原始的经济规律,所以爱赶集的孩子天生拥护市场经济,呵呵。花花街集上摆满了平时见不到的大人小孩都喜欢的头饰、年画、鞭炮以及各种年货,到处花花绿绿,所以这名称真的很形象。集上商品分区设置,比如一过桥就是存自行车的地方,一般在河堤空旷处是卖鞭炮的,各个鞭炮厂都摆摊设点,有点打擂台的味道,你放完了我放,当时本地做鞭炮的生意很多,鞭炮的质量和数量在附近县里很有名气,我小时候总是跟着父亲买完其他年货之后,在那里看一会儿放鞭炮的,再买几挂鞭顺便取自行车回家。参加工作后,基本没有去赶过这种大集,随着农村人口往城里聚集,这些大集也日渐衰落了,有一年我开车陪父亲去张大庄看牙医,车顺河堤开了一段,景观破落,颇有点贾樟柯电影的意思,留在我记忆里的只剩几十年前一个小男孩看到偌大的人群和物流而产生的新鲜、兴奋的心情了。

“过十五”

过十五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对家乡鼎盛时期的元宵节非常怀念,应该说盛景不再啊。这个鼎盛时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各村都有专门的组织者,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晚上放花、锣鼓游村。放花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制的土花,前面说过本地做鞭炮的厂子很多,对于火药和烟花都不陌生,这种基于兴趣的创造,让土花争奇斗艳,我好奇的是这么强大的基因,怎么后来就没有产生浏阳花炮那样的规范企业呢?另一种就是正宗的礼花。很多孩子是在电视里看礼花上天,我很小的时候就实物观看过用电池触发,炮筒把礼花弹送上天炸开,并且上天之前就知道它会发散成什么形状,比如葡萄满园什么的,那种感觉真是太骄傲、太震撼了。

关于老家的鼓乐,我要详细说一下。老家的鼓乐主要构成是一面大鼓配若干锣、钹,看似很简单,但鼓点节奏变化多端,节日常用的我依稀记得老人说过最少有八通鼓,当时刚拾起这个风俗时,村里的高手也是边敲边琢磨,逐步复原旋律。表演时,成骑马蹲裆式,鼓点强劲刚烈、气势恢宏、酣畅淋漓,最出彩的是可以抬鼓走着表演,几个村子碰到一起还有竞演成份,孩子们一晚上跟着疯跑,乐不可支。现在北方也有类似表演和比赛,主要在陕西、山西等地,我个人觉得鼓的艺术无疑起源于战争。我们老家大部分是山西移民,县里当时公认四柳林(老家附近四个村子皆以柳林命名)的锣鼓是最好、最全的。老家的锣鼓表演,我后来再也没有看到过,包括在各种视频里也搜不到类似的,全套的锣鼓流程已经大概率失传。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个鼎盛时期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呢?因为当时农村在实施了承包到户几年之后,农民明显富裕了,村子的凝聚力也强,加之一些有号召力的宗族老人都在,所以才能组织起那么隆重的庆祝活动。元宵节据说起源于汉代,后来见过很多影视作品(比如大明宫词)描述元宵节,它们传递出的那份快乐和满足都没有超过我儿时的“过十五”。

“田生日”

准确地讲,我们老家所谓的田生日是填仓节。正月二十五这一天黎明,家家户户要早起在自家院子里用灶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象征五谷丰登。吃饺子放鞭炮时,父母会让我们用鞭炮把地上画的粮仓炸开一个口子,叫打囤,应是预示粮囤丰盈,粮食多得盛不下。填仓节,似乎宋元时期就有记录,但如今,即使在农村,保留这个风俗的也很少了。过了二十五,北方的年才算真过完了,孩子们心中只有过年才有的好吃的好玩的,就只能等下一年了。

转眼已近半百,除了感叹时光飞逝,更遗憾的是给予我们生命和儿时美好记忆的父母都已不在了,今后的春节我们姐弟们大多要各自度过了。今年我有幸在某视频网站上看到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讲到他父母去世后才明白了包括“缘起性空”在内的诸多道理。反复思量,果然人类的最高智慧多是解决自身的困惑。世事虽沧桑,人间犹值得,珍惜当下,善待所有,愿大家平安喜乐,过个好年!

佚名的记忆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linzx.com/lcxfc/127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