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历史地图》是一张系统反映从先秦时期直至近代以来河南省所辖各县、乡范围内的大型历史地图。其大小为88×64cm,印刷时间为日本"昭和六年"(),出版者是日本学者大宫权平,更有晚清至民国著名政治人物、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为其题字。
有关大宫权平的生平我们了解的不多,只知道他长期活跃在山东青岛一带,早在年,他就出版了《山东省详密图》,由于该图准确地表述了山东省济南、东临、济宁、胶东等四道辖县名称及其面积、村庄、人口、田亩、赋税、特别物产和工业等情况,已然超出一般地图的标记,因此有学者认为它“事实上是对我国资源加以资源明记,以备掠夺之需。”
▲《河南省历史地图》中的今信阳中心城区一带大宫权平似乎对中国历史有着特殊的情分,除了《河南省历史地图》之外,他还于昭和七年()出版了《江苏省及安徽省淮河流域历史地图》,昭和八年()出版了《满洲国地理历史地图》,以及昭和九年()出版的《山西省绥远省东南部历史地图》和《浙江省及安徽省南部江西省东北部历史地图》等。
在这几份省份的历史系列地图当中,当属《河南省历史地图》出版较早,也可以侧面看出作者对于中原文明的向往。正如作者在该图的末尾中所描述的,“东洋文明发达于黄河流域,所谓古中原地也。苟欲知禹域之文化,则要观此地带之变迁。“该图很有可能的是作者亲自游历河南数年间所完成,正如他谦虚地坦言,“余游历于此间有年,见闻所及,名胜古迹,随手搜录,渐成本图,但恨浅学菲才,不能悉其详细,敢仰大方指教。”
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古典文献学家、语言学家、信阳淮滨籍学者刘盼遂(~)是已知国内最早评论此图的著名学者之一,他早在年10月出版的《禹贡》半月刊一篇名为《评日本大宫权平著河南省历史地图》中指出,该图“内容除详列各处古迹外,尤注重于民族特性及动植矿物之分布。其优点甚多,不必繁陈。”但刘盼遂也同时指出,“惟此图有大缺点一,即印行者为靳惜纸幅起见,将图样位置颠横,以东居上,以西居下,以南北居左右,实违近代地图学之通例,而予读者以无上不便,此其段也。”
正如刘盼遂所观察的那样,《河南省历史地图》清晰、准确地表述了20世纪30年代河南省境内各县的古今地名、古迹、物产、矿产、道路、河流等,可谓详尽。
古今地名的变迁及现存古迹的罗列在这本地图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拿信阳来说,作者罗列了春秋时期申伯国、刘宋时期司州、后魏的郢州,唐时期义阳等信阳的古称,并记载了颜真卿四字碑(古申伯国碑)、朝阳塔(申塔)、子贡祠、申伯台(真武台)等历史遗迹。
有关信阳地区的标注也体现出作者细致的观察。比如,在彭家湾至洋河一带的地图上标注“一带水田”,长台关淮河段标注‘’便舟楫”,信阳至中山铺浉河段标注“舟楫通江苏”,乌龙集(今淮滨)淮河段标注有“下流通轮船”,潢川城关一带标注“有水运”,这反映出当时信阳独特的水运交通优势,而柳林铺旁注有“产砂铁”,光山孙铁铺标注“铁厂”,则说明当时民间手工业的发达以及矿藏的分布。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作者制图的目的究竟是作为历史研究,还是打着历史研究的幌子对中原地区的资源进行调查。
▲《河南省历史地图》罗、息、潢、光、固等县至于息县城关附近标注“莲鹅多”,息县张陶集标注“堰水灌田,多植稻养鹅”,固始县和潢川县则直接标注“鹅多”,则与今天信阳地区水禽饲养的现状互相印证。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光山县白雀园一带标注有“产茶”。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作者对于河南省内一些一些地名标注和错误也时有发生。事实上,早在年,刘盼遂就发现,该图“至各地现况调查,亦多有不确之处。”并就进一步关于大宫权平关于“‘乡人习拳术,有息县打家之勇号”展开讨论,本